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一个小目标

 
    “老钟,蔡王来消息了,你猜猜会是什么事情?” “商道开通应该有进展了吧,不会是和西域商贾建立了来往?” 钟粟淡淡说完,赵佶显得有一点小小的失望,本来他觉得虽然算不上什么劲爆消息,但至少已经有了进展。 虽然目前还没有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入账,但赵佶最近看了不少汉唐之时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记载,他已经可以断言,只要好好经营一番,河西之地不但不会荒芜,还会成为大宋的另一棵摇钱树。 钟粟深知,大宋的海运现在真的让人兴奋,实在不是盖的。 后世曾经打捞出一艘沉船“南海一号”,这艘商船满载瓷器、丝绸等商货,从泉州港出发,驶往东南亚,却不知何故在南海沉没。 “南海一号”出水后,经测量,船体长度超过了三十米、宽也接近十米,高度居然也达到了四米(不含桅杆)。 但如果将“南海一号”放回历史,它却谈不上是宋代最大的商船。 据《梦梁录》记载:“海商之舰,大小不等。大者五千料,可载五六百人;小者二千料至一千料,亦可载二三百人。” 料,是大宋人对船舰载重的计量单位,一料等于一宋石,相当于后世的一百二十斤。宋代常见的大型航海商船,可载五千料,即载重三百吨。 而“南海一号”的载重为两百吨左右,如果换成宋人的计量习惯,大约是三千六百料,应该只是中型商船而已。 不过,即便是五千料,也不是宋代海船的最大装载量,宋人还造出更巨大的航海帆船。 北宋徽宗年间,宋廷因为要派遣使团访问高丽之需,诏令船坞制造了两艘巨舰,一艘命名为“鼎新利涉怀元康济神舟”,一艘命名为“循流安逸通济神舟”,大宋就有了神舟。 这两艘神舟的装载量根据记载至少是六千料,换算成后世的说法,载重达到了三百六十吨,排水量可达千吨以上。难怪宋人形容两艘神舟“巍如山岳,浮动波上,锦帆鹢首,屈服蛟螭”,“丽人迎诏之日,倾国耸观而欢呼嘉叹也”。 不过,这还不算最大的,还有一种木兰舟,“其舟又加大矣。一舟容千人,舟上有机杼市井,或不遇便风,则数年而后达,非甚巨舟,不可至也。今世所谓木兰舟,未必不以至大言也。”据说这艘巨船可容纳千人,船舱内不但可以养猪、酿酒,还装备了“机杼,开设了“市井”,完全就是一个小社会,已经快赶上后世小点儿的巡洋舰了。 大宋有如此繁盛的海运,如果能够在陆运上再加一把火,那便要继续创造奇迹了。 赵佶现在表现得很兴奋,显然是有原因的,他已经觉得,自己必将称为继太祖之后最伟大的皇帝,所以海运需要继续保持,陆运也一刻不能放松。 既然汉唐之时丝绸之路创造了奇迹,大宋现在也能做到。 赵佶看到钟粟一脸淡然,将手中的扎子丢给了钟粟,钟粟匆匆扫了一眼。 “蔡王倒是让人意外,居然将花剌子模商贾骗得团团转,如此也好,这阿扎萨兰显然不是一般的小商贾,将他拿下显然是事半功倍之举。” “呵呵,我倒是觉得,赵似如此做法,和你老钟显然有的一拼,估计那那些弟子也在从中支招不少。” 赵佶笑了笑,他太了解钟粟,也知道他的做事风格。 之前在岭南之时,就通过广州市舶司忽悠了米图乌斯,以至于让米图乌斯甘冒奇险从万里之外弄来了高产作物的种子。 自己这个弟弟总体还算本分,做事还是比较让他放心。 商道开辟这种事情,可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,派一个王爷去干,赵佶还真不好意思,皇亲国戚只要不乱来,已经是天大的好事,指望他们为大宋做贡献,赵佶真没想过。 只是,就在西北需要一人前往开辟商道之时,蔡王赵似居然主动请缨,这可是天大的好事。 他很清楚,赵似本来在汴京有自己的产业,本来就是一个成功的商贾,所以经验显然非常丰富,再加上他以王爷之尊前往,这份量的确有些足。 终于,商道开辟总算有了眉目,只要和这些西域商人建立比较固定的联系,往后就好办很多了。 商人是趋利避害的,只要能够获得利益,只要西域商贾发现来大宋能够愉快地互利互惠,这样的消息很快会传遍西域。 这里面不容忽视的是,随着阿扎萨兰商队而去的,还有不少大宋商人,他们每到一地便能现身说法,还会讲清大宋的政策。 事已至此,现在要做的除了等待,便是将西域各国感兴趣的货物多运至边地一些,以应对接下来的交易热潮。 赵佶和钟粟都知道,赵似那里定然已经做好了准备,只是赵佶这话,让钟粟有些哭笑不得。 什么叫赵似的做法和自己有的一拼,怎么都听着不是什么好话。 “老赵,这话怎么听着有些不对劲啊,我老钟可是为大宋殚精竭虑,你可不能误会啊。” 钟粟可不想让赵佶用异样的眼光来看自己,有些事情,用正常的手段根本办不到,必须得想点办法。 他也知道赵佶这么说纯属调侃,但还是笑着狡辩了一句。 “行了,说笑而已。老钟,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,你说这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如若同步发展,再过些年,哪个更长远?” 不得不说,赵佶的这个问题很超前,如果是其他大臣回答,那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,钟粟来自后世,对这个实在清楚不过。 “长远来看,自然是海上贸易了。” “哦,何以见得?” “成本决定了一切,数千料的大船,依靠风帆前进,无非就是要养活一些船员。但陆运就不同了,一匹驮马要千里百里行路,才能驮运多少货物。 再过些年,我大宋还会造出更大的巨船,一次拉运几十万斤,一船有千名乘员也不是问题。” 赵佶一听点了点头,他其实也想过这些,只不过现在大宋目前的关注点在西北,西北不但要求稳,还要迅速打开一片天地,等到没有了后顾之忧,造一些数千料的大船根本不是什么问题。 他们在谋划大宋的远景,事实上跟随阿扎萨兰的大宋商人已经走出了大宋的国境线,因为准备颇为充分,虽然存在语言不通之类的各种问题,但利益却让大家都在尽可能地沟通,一边完成一笔一笔的生意。 当然,对于大宋人来说,这一趟来西域,赚钱是其次的,关键要把大宋的政策宣传出去,以后赚钱的机会多得是。 不过,这趟出行因为有阿扎萨兰,大宋商贾方便了许多。 阿扎萨兰虽然没有完全掌握西域各国的所有语言,但他却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沟通,大宋商队显然受到了不少的照应。 对于那些从大宋带来的《汴京头条》更是赚足了眼球,上面除了有大宋的《市陆条法》,更是有大量对大宋情况的介绍。 这些介绍,其实就是钟粟根据后世的对外推介词套用的,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关于大宋的各类民间故事。 大宋本来就在西域各国有一定的影响力,只是缺少交流,现在大宋主动以商贸的形式进行交流,这其实只是第一步,如果一切顺利,下一步便可以派出使者,正式出具国书,然后确立双边关系。 唐朝之时,对待西域诸国既有武力攻打,同时也有怀柔。 比如突厥当时分解为东西两部分,大唐朝廷发现这是一个机会,便开始了罗卜加大棒的做法。 西突厥曾经多次拒绝唐太宗的和亲提议,最终唐朝与西突厥的关系恶化。公元629年时,唐太宗首先武力征服了东突厥,然后又在贞观十四年时占领了高昌,于此建立了西域都护府。 自此之后西突厥分裂,贞观十八年西突厥的盟国焉耆攻打唐朝,被唐朝灭掉,随后唐朝一步步将西域各势力全部归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。 除了采取武力镇压,更多地还是依赖民族融合和发展文化与贸易。 李唐的统治者本身就有胡族的血统,所以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本着“胡汉一家”的理念进行的,这一点在对西域的统治与管理上就得以显现。 唐朝对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都是以发展为前提的,并且唐朝积极将内地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引入到西域,加强了经济交流。 经济得到发展的西域,将自己的特产运到了唐朝内地,而内地的那些茶叶、丝绸等等也运到西域,两地之间的交流,促使了文化交融。 由于西域水果传到了中原,对于唐朝内地的百姓也起到了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,丰富了百姓的饮食文化。 大宋之前因为被西夏阻隔,想要和西域建立来往,实在是难如登天,但到了现在,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。 或许过一些时间,西域各处就会有商贾断断续续前往大宋,这便是赵佶的一个小目标。 征战加上怀柔,最终会形成最完美的结果。喜欢大宋教书匠请大家收藏:(www.shandu.fun)大宋教书匠六六闪读更新速度最快。